崑曲音樂
曲社行話
- 曲 社
- 明清以來業餘的昆曲演唱組織,稱為曲局、曲集或曲會、曲社,相當於現代京劇界的票房而有所不同。如道和曲社、粟社、蘭桂雅集、禊集、無錫曲局、太倉定音局、北京言樂社、天津昆曲研究會等。曲社以清唱為主,有條件時也學習表演或進一步舉辦業餘演出。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戲曲家姚燮在《過方河裏憶舊時曲社》詩中,曾有”小紅庭院黃華局”,”泥聽清歌遂久淹”的詩句。清末民初的曲社,是一種鬆散的自由的曲友群體,三人以上即可結為雅集,而且一個人可同時參加幾個曲社。忽聚忽散,來去自便;隨起隨落,自生自滅。當然,著名的曲社也曾訂有章程,例如上海嘯社備有《簡章》。建國以來,已逐步形成有組織有領導的曲社規例,南京、揚州、蘇州、杭州、天津等地都有新的曲社,而北京昆曲研習社和上海昆曲研習社,是目前國內最具規模的群眾自娛性的兩大曲社。臺灣最大的曲社是蓬瀛曲集,各高校也建有曲社,如臺灣大學昆曲社和臺灣師範大學昆曲社等。
- 曲 友
- 曲社中業餘唱曲或業餘演出的社員,包括社會上昆曲藝術的愛好者,傳統習慣都稱為”曲友”。其含意相當於現在京劇界的票友而在稱呼上有所區別。清代顧祿在《桐橋倚棹錄》中曾有記載”滸墅關曲友”于蘇州山塘鳳凰台賽曲的故事,足見這個專名在乾、嘉以前就已經流行了。而曲友參加曲社或曲會的,也可稱為”社友”、”會友”;其中在藝術上或學術上造詣深厚者,則稱為”串客”。按之史實,曲友是昆曲群眾基礎和社會力量的體現者。
- 子弟會
- 河北高陽、安新、深縣、霸縣、保定、石家莊等地鄉間昆弋戲曲的業餘組織。起始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清末民初較盛,又稱”嗜好班”、”同樂會”、”耕讀會”或”昆弋會”,是農民業餘愛好昆弋者的社集。一般是冬季農閒時,鄉村子弟由父老們教習昆腔和弋腔(高腔),既唱且演,是非營業的自娛性質,目的是抵制、消除牌賭等惡習。其組織結構是推舉會首一人,完全是義務性質的,負責安排劇目排練,籌劃經費,帶領大家演出。農閒時學戲唱戲,農忙時勞動種莊稼。在藝事上,都是各村世代相傳,”全是一家子一家子學戲,一家哥兒幾個都學”,上一輩教下一輩,所以叫做”子弟會”。有時也請外地專業的名伶來教戲,由學員們各人出一點錢付酬金,如果錢數不夠,往往由會首自掏腰包來補足。例如深縣北關的昆弋子弟會,曾聘請北京醇親王小恩榮科班出身的徐廷壁來教過戲。有些子弟會也置辦戲箱,是依靠會友和雅好此道的老鄉湊份子買的,一般是在本村演出,如果有鄰村來請,也外出演出,但絕對不拿人家的錢,完全是與村民同樂性質,不以盈利為目的,最多是招待吃頓飯(吃時不准挑好說壞)。子弟會中往往湧現傑出的藝術人才,為專業昆弋班輸送新秀名伶。例如安新縣大馬村昆弋子弟會湧現出了白雲生、白玉珍等人才,霸縣王莊子昆弋子弟會湧現出了郭蓬萊、揚和舫、邱惠亭等人才。
- 玩友會
- 湖南等地昆曲的業餘愛好者稱為”玩友”(相當於蘇州的曲友,京劇稱為玩票),其業餘組織稱為”玩友會”或”玩藝會”。例如桂陽玩友會就是業餘的湘昆清唱社。
- 雅樂班(昆腔會)
- 皖南新安曲派的活動地區,在清代也出現了業餘唱曲的社集,稱為”雅樂班”,或稱”昆腔會”,如歙縣的雄村雅樂班,青陽縣的謝家村雅樂班和休寧昆腔會等。
- 坐唱班(太子班)
- 金華昆腔的業餘組織稱為”坐唱班”,簡稱”唱班”,因其中唱曲者大多是鄉老的子弟,所以俗稱”太子班”。如宣平縣桃溪鎮(陶村)的唱班儒琴堂(翕如堂),其中三名主要成員徐三連(司鼓)、徐四連(唱大花臉)、徐五連(唱老生),都是該堂創始人徐文鼇之子,故群眾譽稱該堂為”太子班”。徐家祖籍蘭溪縣朱村,而蘭溪的坐唱班極為普遍,幾乎各鄉鎮都有,如金家村昆腔班、伍家圩昆腔班,都是業餘的唱班。
- 浪 街
- 昆曲唱班的活動方式之一,意思是在街上或路上吹奏昆曲,邊走、邊吹、邊唱。例如浙江宣平民間舊俗,鬧元宵三天三夜迎神賽會,舞龍燈、魚燈,唱班也參加吹打,穿過市鎮和村莊。出奇的是燈會結束後,人們都回家去睡了,更闌人靜,皓月當空,而唱班卻開始浪街,吹奏著各種幽雅的昆劇曲調、曲牌,甚至唱上幾段。常奏的是昆曲《思凡》中幾段經加工的悱惻纏綿的曲子,婉轉輕柔的樂音,回蕩在街巷深院和鄉村幽谷之間,把人們漸漸引入甜蜜的夢鄉。又,如遇到村民婚嫁喜慶和廟會節日,亦有夜間浪街之舉。
- 顧 曲
- 欣賞或指點曲學門徑。語出《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曲有誤,周郎顧”。指周郎知音,能指正樂曲中的錯訛。明清文人引申其意,專指昆曲的欣賞或評析。《桃花扇》第四出《偵戲》說:”一片紅毹鋪地,此乃顧曲之所。”清人王德暉和徐沅澂著有《顧誤錄》,近人吳梅著有《顧曲麈談》。
- 度 曲
- (1)唱曲的雅稱。語出東漢張衡《西京賦》:”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它的原意是泛指歌唱,但自昆曲盛行後,度曲便成了清唱昆曲的專門名詞,如明代沈寵綏著有《度曲須知》。”度”是”金針度人”之意,即按譜歌唱,傳授妙法。度曲的境界要求很高,除了講究四聲音韻外,還必須氣度從容,以歌聲引度出曲辭的感情來。
(2)制曲填詞也稱為度曲,如南宋姜夔妙解音律,能自創新詞配製新譜,在《白石道人歌曲集》中標為”自度曲”(又名自製曲)的有旁綴樂譜的[暗香]、[疏影]等。又如《紅樓夢》第五回中[終身誤]、[枉凝眉]等一套曲子,在元明散曲中並無這些曲牌,而是曹雪芹新創的自度曲。 - 拍 曲
- 學曲或教曲。由於昆曲具有一字數腔,一腔數轉的特點,所以開始學唱時必須掌握它的節拍和速度,或一板三眼(相當於4/4拍),或一板一眼(相當於2/4拍),要求分毫不差。教學的方式是曲師坐在作台之首,學生圍坐台邊,彼此都以右手掌拍桌起板,三個手指分別點眼。業餘的和專業的習曲都是一樣的方法。周傳瑛《昆劇生涯六十年》雲:”先生教學生唱曲,一邊唱,一邊用手拍板眼,叫做拍作台;學生則叫做學拍板或拍曲。先生對學生要求嚴得很,大家坐在長凳上,頭頸筆挺,直腰挺胸,小腹收緊,兩腿放平。””拍曲是不上笛的,只是徒唱、幹唱、,一定要唱得滿腔滿調,不可偷音。”教習一曲,往往是拍上一百遍,要求節奏無誤,純熟而後止。
- 作 台(桌台)
- 業餘或專業拍曲用的臺子。周傳瑛《昆劇生涯六十年》雲:”桌台又稱為作台。就是把兩張方桌拼成一張長桌,先生坐在一頭,對面頭兩個學生,兩旁各四個,一張作台十個學生。””一開始,既不教曲,也不教工尺譜,而是先拍板眼,先生一邊講一邊拍,學生一邊聽一邊看;然後學生拍,先生聽。””一直拍到十隻手聲音斬齊,一點不夾雜了,才開始教曲。”這種形式稱為”拍作台”,而拍曲的教師則稱為”桌台先生”。
- 拼臺子
- 清末民初,江南一帶道士做道場的程式中,必定插入一段昆曲的清唱,因?是坐唱,俗稱”拼臺子”。道士不僅能吹笛,而且能分出各種腳色清唱整出的出目,特別注重淨角的闊口曲,如《刀會》等戲是道場中常唱的曲目。
- 拍 先
- 拍曲先生的簡稱,又稱為”拍師”。實即笛師、曲師的俗稱。
- 踏 先
- 曲社中稱”踏戲”(教習身段表演)的先生為踏先,與”拍先”(拍曲先生)並稱。據劉訴萬回憶說,1935年上海風社聘請丁蘭蓀、趙傳珺排練身段,就曾稱呼二人為”踏先”。
- 攤鋪蓋
- 唱曲俗語。曲友稱曲譜為”鋪蓋”。尚未背熟曲子前,需要攤開曲本,看譜而唱,俗稱”攤鋪蓋”。收起曲譜則稱為”卷鋪蓋”。
- 拍 期
- 曲社為學唱昆曲者約定每周固定的習曲時間,按期進行,風雨無阻,行話稱為”拍期”。專門安排這種事物的稱為”拍期組”。
- 私 期
- 曲友個人請曲師到家裏來拍曲,約定每周一次或兩次,曲師按期而至。
- 公 期(合期)
- 指曲社平時幾門腳色在一起唱、對戲的教學活動,是針對”私期”而言的。因個人習曲,只能拍本工角色的曲子,而一出戲裏有多種角色的曲子,就必須在公期上互相接唱,前後呼應,才能把整出戲連接起來。如果這種活動是專門為”同期”作準備的,則稱為”合期”,由於唱者約集配唱者合作練習。
- 同 期
- 業餘曲社最鄭重其事的一種坐唱形式,昆山人稱為”合(音化)曲子”。曲友們約期在一起共同唱曲,或每周一次,或二周一次;或一月一次,或半年一次。時間不限,可以唱一整天,也可以活動半天。但必須唱整出,曲、白俱全;而且是預先報名排定劇目,戲碼中的各門腳色,也是事先約定配搭好的;至於後場伴奏樂隊,也必須一應俱全。從開鑼唱到終場,幾乎與正式演出規格差不多,只是不化妝登臺而已。從前蘇州道和曲社唱同期,往往從早到晚,要唱二十多出戲,並且嚴格規定不許看曲本。現在的規制有所改革,可以唱單支曲子,可以臨時報名,可以不帶說白,實在背不出來的可以看曲本,中間還可以插入名家講話或彩串,本社以外的曲友也都可以參加。
- 坐 期
- 蘇州昆曲愛好者的坐唱同期活動。或三日、七日一期,或十日、一月一期。 出 期 有些酷嗜昆曲的家庭,遇有喜慶宴會,往往邀請曲社中人到家裏唱曲,等於是曲社的派出活動,所以稱為”出期”(北京稱為”擺清音桌”)。
- 清 唱
- 只歌唱不扮演,不化妝,不穿戴行頭,沒有鑼鈸喧鬧之聲,故而稱為”清”。所唱之曲有劇曲、有散曲,唱散曲無賓白,唱劇曲是否帶念白,則由唱者自定。清唱可以有小樂隊伴奏,常規用曲笛一種樂器,或配以鼓板節拍。總的原則是要求場面清靜,以人聲為主。極清之時,雖弦管鼓板之伴奏也都暫停,專以突出嗓音歌聲。
- 冷 唱
- 即清唱,或稱”冷板曲”。魏良輔《南詞引正》說:”清唱謂之’冷唱’,不比戲曲。戲曲借鑼鼓之勢,有躲閃省力,知音辨之。”《吳騷合編》本《魏良輔曲律》則說:”清唱,俗語謂之’冷板凳’,不比戲場籍鑼鼓之勢。全要閒雅整肅,清俊溫潤。”
- 清 曲
- 指清唱曲子。”清”的意思,一是不上妝扮演,二是伴奏不喧鬧,或只有笛子一件,或再加鼓板節拍,便於突出歌聲唱腔。一般業餘的曲社組織大多數以清唱為主,所以又稱”清曲社”。
- 曲 敘
- 曲友在一起唱曲敘談,雅稱”曲敘”(或寫作”曲聚”)。規模可大可小,小敘為三、五人,大敘則發展為會唱。如1936年農曆七月初七日,蘇、浙、滬各地曲友在嘉興南湖煙雨樓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昆曲清唱集會,稱為”鴛湖曲敘”。從早上開鑼,一直唱到第二天早上六點鍾,前後排了四十二折戲,上海嘯社的主持人居逸鴻曾寫了一篇《七夕鴛湖曲敘紀事》。又如1981年3月21日,趙景深在南京參加瞻園曲會後賦詩雲:”瞻園曲聚會群賢,俞老歌喉震九天;學院英少齊薈萃,發揚昆曲史無前。”
- 賽 曲
- 蘇州清唱家稱曲敘比賽為賽曲,但只比誰人唱得好聽,不列名次不發獎。清代顧祿在《桐橋倚棹錄》中曾記載”滸墅關曲友”在蘇州山塘鳳凰台賽曲的故事。
- 鬥 曲
- 揚州清唱家稱賽曲為鬥曲,主要是比賽誰人能爭得更多的聽眾。《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記載:”每一市會,爭相鬥曲,以畫舫停篙就聽者多少?勝負。多以熙春台、關帝廟?清唱之地。”
- 曲 宴
- 筵席式的曲會,或為欣賞昆曲而舉行的宴會。這是昆曲家班的活動方式之一,但也可邀請職業昆班的名伶參與。往往是由東道主邀請,在宴會前或宴會進行中舉行演唱活動。明代萬曆年間,潘之恒曾多次邀集名伶舉辦曲宴,在所著《鸞嘯小品》中提及”餘前有《曲宴》之評”,可知他還專門寫了題為《曲宴》的劇評。
- 坐 唱
- 清唱的方式之一。唱者端坐正身,專心致志,以防止《曲律》指出的”搖頭擺足,起立不常”等病。
- 彩 唱
- 化妝唱曲,穿戲衣,戴頭面,起角色,但不作戲劇演出。
- 表演唱
- 帶有身段動作或舞姿表情的清唱,又稱”帶功架清唱”。
- 串 戲
- 宋金雜劇的搬演稱?”爨弄”,”爨”簡化為”串”,”串戲”即是演戲。張岱《陶庵夢憶》卷六曾記”彭天錫串戲妙天下”。習慣上多用於業餘演員的記敘中,如《虞陽說苑》乙編雲:”陳莊靖公瓚,喜串戲。致政歸,一日,正素服角帶串《十朋祭江》。”
- 彩 串
- 指曲友粉墨登場,上臺演戲。因業餘者稱為”串客”,臉面上彩化妝,故稱”彩串”,或稱”串戲”。
- 客 串
- 業餘曲友與專業演員合作,參與正式的演出,稱為”客串”,而金華方言俗稱為”爬台”。由此發展為不需專業者配合,全由業餘的清客演出,則稱?”全清客串”,清末民初時又稱為”爺台會串”。1929年《戲劇月刊》二卷二期《海上戲園變遷志》記載:”戲園之有客串,始于文班之清曲社。昔屆夏曆歲除,各曲社必有人登臺合演會戲數宵,名之曰爺台會串。蓋彼時昆劇雖已不振,而嗜曲者實繁有徒。……平日皆延聘曲師,于暇時精心拍曲,並練臺步身段,藝成後乃登臺一試,非特並不取資,且須開銷後臺三行(箱、場、檢)各費,故戲園中以爺台尊之,別其非伶界演員也。”
- 小客串
- 業餘曲友參加演出稱”客串”,如果是兒童參與,便叫做”小客串”。
- 串 客
- 指曲友中兼擅表演的業餘演員。
- 串 班
- 指業餘演員組成的戲班。因業餘曲友能演戲者稱為”串客”,故稱其臨時組成的業餘演出團為”串班”。《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記載乾隆時蘇州有海府串班和石塔頭串班,揚州的情況是:”揚州清唱既盛,串客乃興,王山靄、江鶴亭二家最勝;次之府串班、司串班、引串班、邵伯串班,各占一時之勝。”
- 串演家
- 指曲友(業餘串客)中擅長表演藝術的專家。
- 度曲家
- 指專工清唱的昆曲專家。
- 清曲家
- 指昆曲的清唱專家。
- 殷笑俞擻
-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曲友中擅演小生戲的”雙壁”是殷震賢和俞振飛,梅蘭芳都曾特邀配戲,請兩人在不同場合演出《驚夢》。殷擅長笑功,而俞精於唱法中的擻腔,時人有”殷笑俞擻”之譽。又,殷笑:殷震賢工小生,《金雀記·喬醋》潘嶽一角,表演以笑聲?難,而殷氏擅笑,且舉手投足,若詩若畫,遂有”殷喬醋”之譽。俞擻:昆曲唱腔口法中,擻腔最為難唱,須於頸頷間用軟硬頸頭控制氣息搖曳其音,方得意趣。俞氏擅唱散板擻腔(較上板擻腔尤難),故有此譽。
- 北袁南殷
- 指俞振飛的兩大女弟子。北袁,指北京的袁敏宣;南殷,指香港的殷菊儂(初私淑,後得俞氏親授)。她倆在傳承俞派唱法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 會 唱
- 又稱”大同期”。同期一般是同一個曲社的社員參與,而會唱則是規模更大的兩個以上曲社的聯合活動,甚至跨地區或全國性業餘曲友的清唱大聚會。例如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松江曲社曾多次舉辦中秋節江浙昆曲名流西施廟大會唱,王欣甫在每年八月十八海甯觀潮時,總要舉行為期三天的曲友大會唱。沈彝如《傳聲雜記》敘說:1923年8月13日,昆山玉山社成立一周年時,”邀請蘇、申及本地諸同志會唱”,兩天共唱了二十四折曲目。解放後,各地曲社每逢有紀念、慶賀、歡迎的活動,也常舉行專題會唱。如1981年3月21日,南京曲友為歡迎《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編委俞振飛、趙景深、張庚、郭漢城、馬少波等專家苙甯,特地舉辦了瞻園曲會。1988年5月1日和9月25日,揚州和蘇州的曲社分別邀請南北曲友,舉辦了全國性的廣陵曲會和中秋虎丘曲會,為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昆劇藝術作出了新貢獻。
- 會 串
- 各處業餘曲社中的曲友聚在一起,聯合彩串演出,稱為”會戲客串”。簡稱”會串”。光緒元年(1875)《申報》十二月十三日三雅園廣告說:”特請浙湖維揚清客十位大花面會戲客串。”1929年《戲劇月刊》二卷二期《海上戲園變遷志》記載:”每逢歲闌,會串之多,除本邑曲社諸人之外,且有湖州、嘉興、蘇州、松江諸曲社員,不遠百里而來,加入登臺,興複不淺。生旦淨丑角色,劇中遂無虞缺乏。以是每歲此種會串,曲社中皆視為盛舉。”
- 曲社
- 曲友
- 子弟會
- 玩友會
- 雅樂班
- 坐唱班
- 浪街
- 顧曲
- 度曲
- 拍曲
- 坐台
- 拼台子
- 拍先
- 踏先
- 攤舖蓋
- 拍期
- 私期
- 公期
- 同期
- 坐期
- 清唱
- 冷唱
- 清曲
- 曲釵
- 賽曲
- 斗曲
- 曲宴
- 坐唱
- 彩唱
- 表演唱
- 串戲
- 彩串
- 客串
- 小客串
- 串客
- 串班
- 串演家
- 度曲家
- 清曲家
- 殷笑俞擻
- 北袁南殷
- 會唱
- 會串
※ 原摘自《中國昆劇大辭典》
※ 轉載自 中國崑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