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音樂
曲牌:子母調
◎陸放
子母調是元雜劇套曲變體之一,其形成是兩隻曲牌相互反復演唱若干次而構成一齣戲。
就歷史淵源來說,子母調與宋代說唱藝術”唱賺”的早期形式”纏達”或”纏令”相似:兩種詞調交替使用;都有引子;有尾聲的叫”纏令”,無尾聲的叫”纏達”。認為子母調是從此發展而來,是可信的。
子母調在元雜劇中應用很多,尤其是[滾繡球-倘秀才]兩隻曲牌互為子母反復演唱用的最多,例如關漢卿《關大王單刀會》第二折,前面一個[端正好]作為引子,後面一個尾聲,當中用這兩隻曲牌反復演唱了三番半。有的雜劇在[滾繡球]和[倘秀才]之間插入一個或兩個其他曲牌,如[呆骨朵]、[笑和尚]、[伴讀書]等,也有夾用[脫布衫]、[醉太平]、[塞鴻秋]等曲牌的。例如《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的第三折,曲牌組成是[端正好]、[倘秀才]、[呆骨朵],然後是[倘秀才-滾繡球]反復四番,再接[脫布衫]、[醉太平],最後是[二煞]、[收尾]。由此可見,子母調的曲牌運用既是嚴謹的又是很隨意的。
南戲也有子母調,如《琵琶記-掃松》,老生唱[虞美人]引子,然後和醜先後各唱一支[步步嬌],對白以後進入子母調,曲牌之間有時夾極短的對白,有時連唱。其順序為(附節拍形式):
風入松(四四拍)
前 腔(四二拍)
急三槍(四四拍)
前 腔(四二拍)
風入松(四二拍)
急三搶(四二拍)
前 腔(四二拍)
風入松(四二拍)
昆曲傳奇也相沿使用這套子母調,如明傳奇《千忠戮-搜山》:末唱[蔔運算元]作引,再唱[好姐姐],小生唱[步步嬌],然後獨唱或齊唱[風入松]二支、[急三槍]二支、[風入松]一支、[急三槍]二支、[風入松]二支。清傳奇《桃花扇-偵戲》先唱引子[雙勸酒],再唱[步步嬌],再接子母調:[風入松]二支、[急三槍]二支、[風入松]一支、[急三槍]二支、[風入松]一支。這一套子母調的特點,一是除引子外大都先唱同為仙呂入雙調的[步步嬌],然後過渡進入子母調;其二,[急三槍]本由五個三字句組成,但實際使用往往反復一次成為十個三字句,甚至連”前腔”也不標寫,如《琵琶記-掃松》中一段[急三槍]:”你如今疾忙去,到京台,說老漢,道蔡伯喈(哪!)拜別人,做爹娘,好美哉,親爹娘死,不值得,拜一拜!”(有的是襯字),子母調的優點就如同一曲多用或多段體的現代歌曲一樣,反復演唱,易懂易記,利於普及。至於為什麼多用[倘秀才-滾繡球]和[風入松-急三槍],恐怕就是前人創始後人模仿,日久天長成為定格,這種帶有偶然性因素的緣故了。
清孔尚任傳奇《桃花扇-鬧榭》裏用了另一套南曲子母調是[八聲甘州-排歌]。其實只要是宮調、調性、調式、調門基本一致、曲調可以順暢銜接的曲牌,又符合劇情、人物的要求,任何兩支曲牌基本上都是可以構成子母調的。
南曲和北曲交叉組成的子母調以《浣沙記-打圍》最具典型。這出戲先由淨唱引子[杏花天]、群唱[醉太平]、女聲(艄婆)獨唱[傾杯玉芙蓉]和[吳歌]為鋪墊,然後進入子母調,曲牌順序:
南普天樂 (群唱)
北朝天子 (眾宮女唱)
南普天樂接北朝天子(群唱)
南普天樂 (群唱)
北朝天子 (淨獨唱)
南普天樂 (群唱)
這兩隻曲牌宮調不同,[普天樂]入南正宮,[朝天子]為北中呂宮過曲,但二者笛色(調門)相同;另外,兩支曲牌雖為一南一北,但[朝天子]的曲體肩架構成仍是五聲音諧,半音只作為經過音出現。據此兩點,兩隻曲牌即使不經過門過渡直接銜接也不顯生硬,例如:
[普天樂] [朝天子]
…… 3 5 | 2 3 6 1 | 6 1 6 | 6 1 2 1 | 6 5 6 5 | 3 3 5 | 6
……
拾翠 尋芳來往 遊遍 春 風馬對兒 整整 排,
這兩隻曲牌曲調簡潔,通俗流暢,豪邁奔放,尤其加上後人編配的鑼鼓經與混聲齊唱鏗鏘合鳴,益增氣勢。
[普天樂][朝天子]連同其前面的[醉太平](”長刀大弓”),以及南曲子母調的[風入松]、[急三槍]等曲牌早已成為各戲曲劇種伴奏劇情烘托氣氛的”大字牌子”了,例如[急三槍]已簡名為[三槍],其唱腔曲調為:
16|1 11|1 3 2|1 3 |53 532|323 32|1-∥
嗩吶牌子曲調為:
0 2 1 2 | 3 1 2 | 3 1 2 | 3 5 | 3 5 3 | 2 1 2 | 1-||
子母調展示了昆曲曲牌聯套曲體結構形成的多樣性,也展現了我們古代作家藝術家的創作精神。
※轉載自 北方崑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