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藝術

崑曲劇目

琵琶記

《琵琶記》取材於舊南戲《趙真女、蔡中郎》的故事,把蔡伯喈棄親背妻改為被迫招親,不忠不孝改成全忠全孝。劇中敘述東漢時候,陳留縣秀才蔡伯喈,別了父母和妻子趙五娘,進京趕考,得中狀元。牛丞相看中了他,強迫招贅為婿。

蔡伯喈在丞相府裏養尊處優的同時,陳留縣正遭受著連年的嚴重災荒,他年老的父母活活餓死,賢良的妻子被煎熬得沒法生活下去。她剪下頭髮來賣,為翁姑料理殯葬以後,獨自一人進京去找尋久無音信的丈夫。因為沒有旅費,就身背琵琶,在漫長的旅途中賣唱度日,受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夫妻團聚。

《吃糠》是《琵琶記》裏的一齣,為述趙五娘家中受饑荒的災難,她在挨餓時候,還是儘量要使年老的翁姑少受折磨,自己偷偷地吃糠充饑。起初她婆婆還懷疑她吃的東西比自己吃的好,當發覺她吃的是糠秕以後,非常感動,堅持要大家一起吃糠。因此,婆婆當場被糠噎死,公公亦因貧病而亡。

舞臺常演的還有《別墳》、《盤夫》、《書館》等折。

作者簡介:

高明(1305?- 1370?)字則誠,一字晦叔,號菜根道人,人稱?東嘉先生。浙江瑞安人,一雲永嘉人。少與劉基為友,從黃溍治學。元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中進士,歷任處州錄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慶元路推官、江南行台掾等職。平生?人鯁直,”意所不可,輒上政事堂慷慨求去”。”論事不合,避不治文書”(趙汸《送高則誠歸永嘉序》),乃至”數忤權貴”。改調福建行省都事。路過寧波時,方國珍欲強留置幕下,他力辭不從,並即日解官,旅居寧波城東櫟社沈氏樓,以詞曲自娛。大明洪武初,太祖高皇帝聞其名召之,以疾辭(嘉靖《寧波府志》本傳)。顧德輝《玉山草堂雅集》稱其長才碩學,為時名流。《明史·文苑傳》稱:元末文人最盛,其以詞學知名者,又有張憲、周砥、高明、蘭仁之屬。作有南戲《琵琶記》、《閔子騫單衣記》(佚)。《全元散曲》收其[二郎神·愁懷]等三首。又傅芸子《樂府南音》輯其[普天樂·怨別]、[泣顏回·遊春]二首。詩文集原有《柔克齋集》二十卷,已佚;今存《柔克齋詩葺》,輯詩四十九首,又詞一首,收于冒廣生《永嘉詩人詞堂叢刻》中。今人侯百朋編有《琵琶記資料彙編》。

回崑曲劇目